11月2日,知名媒体人@球圈赵探长披露,CBA新赛季将实施单节10分钟赛制,取代原有的12分钟赛制。这一调整引发业内深度讨论。

媒体人付政浩在专题评论中指出,CBA联赛当前最紧迫的改善方向并非赛制调整,而应着力提升各俱乐部的训练强度。他观察到,国手球员从国家队返回俱乐部后普遍出现训练量和竞技状态下滑,暴露出俱乐部日常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疏漏。
“国家队表现不佳,职业联赛立即作出调整,这本应体现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优势。”付政浩在文中强调,CBA联赛承担着为国家队服务的职能,这一初衷不难理解。他同时指出,国家队成绩始终是公众关注焦点,若缺乏国家队成绩作为支撑,CBA联赛的口碑与影响力必将受到制约。
值得关注的是,作为已运营三十年的职业联赛,CBA至今未能形成稳定的竞赛体系。付政浩认为,这种频繁变动的赛制对联赛作为竞赛产品的长期发展造成阻碍,不论在商业招商还是品牌推广层面都增加了难度。
回顾CBA发展历程,联赛在借鉴NBA模式时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。一方面在赛制设计上效仿北美职业体育,另一方面在青训体系上又延续欧洲体育模式,这种混合路径导致联赛陷入“四不像”的尴尬境地。
职业联赛作为面向公众的竞赛产品,保持竞赛规则的基本稳定性至关重要。频繁的规则变动无形中为观众设置了认知门槛,直接影响观赛体验和联赛的品牌建设。如何在服务国家队与保持联赛独立性之间寻求平衡,成为CBA面临的核心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