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化之路遇阻:印尼马来西亚双重挫败引发足球发展反思

  10月15日,《体坛周报》副总编辑马德兴在《东方体育日报》专栏中指出,印尼与马来西亚两国通过归化球员冲击世界杯的尝试已宣告失败。这一结果引发了对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。

  在2026年美加墨世预赛亚洲区附加赛最后一轮中,印尼队0-1不敌伊拉克队,遭遇两连败提前出局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场执裁的中国裁判组遭到印尼方面质疑。这已是印尼队连续第二场在赛后对裁判提出异议——此前18强赛对阵巴林时,他们同样对阿曼裁判进行过人身攻击。

  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支以荷兰归化球员为主力的队伍始终未能展现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印尼青少年足球体系正面临全面危机:U20国青折戟亚洲杯小组赛,U23国家队在预选赛出局,仅U17国少因分组优势首次闯入八强。如此薄弱的青训基础与依赖归化的国家队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邻国马来西亚同样陷入归化困境。因程序违规遭到国际足联处罚后,其足协正在上诉。尽管成年国家队凭借归化球员从亚洲杯预选赛突围,但青年梯队全线溃败——国青、国少均无缘亚洲决赛圈,U23国家队甚至在东南亚锦标赛小组赛即遭淘汰。

  东南亚媒体对此评价道:“足球没有弯道超车”。这两个案例与中国足球当前面临的归化议题形成微妙呼应。从2022到2026两届世预赛的实践表明,单纯依靠归化球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马德兴在专栏中强调,除血缘归化外,大规模归化政策本质是急功近利的表现。当印尼、马来西亚的归化实验相继受挫,中国足球是否还要延续这条捷径,值得所有关注者深思。

标签: 足球 国家队 中国队 中国男足 中国足球 中超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